2023年4月29日,“五一”假期第一天,牧羊村烧烤临时休业,门口依然人头攒动。 (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图)
2023年5月7日,“五一”假期后的第一个休息日,淄博市一条下沉式美食街依旧人头攒动。下午4时许,牧羊村烧烤门口的露天座位已经满客,有拖家带口的中年人,也有衣着时髦的大学生。
“应该是错峰来淄博玩的。因为‘五一’人实在太多了,票都买不到。”在附近路段练摊的一位老板说。
【资料图】
“五一”长假过后,山东淄博正式加冕为中国的“烧烤之都”。
据鲁中晨报报道,假期五天,淄博站客运累计发送旅客超24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8.5万人次,旅客到达量约24万人次;据微信发布的《2023“五一”游玩井喷数据报告》,“五一”期间,淄博旅游业消费额环比4月增长73%,而游客在淄博本地中小商户日均消费金额环比4月增长也达到了近40%。
这座470.6万人口的传统工业城市,意外地凭借烧烤出圈,在疫情结束后的2023年春天迅速跻身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截至2023年4月底,淄博全市共有1288家烧烤店,其中最火的那一爿,要数被明星薛之谦加持过的牧羊村。几个月来,牧羊村总店门口每天都排着长龙,室内外超过20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200台桌位、二十余名店员日夜劳作,依然供不应求。
“干不过来,真的干不过来。”老板杨本新干了三十多年,见多识广,仍旧被眼前汹涌的客流量冲击得手足无措。4月29日,“五一”假期第一天,他甚至临时决定休业一天,被网友调侃“保命要紧”。店门外,不死心的游客和网红或徘徊拍照,或手机直播,以示打卡成功。
已经火爆了几个月的淄博,经受了5天假期的流量峰值考验。而骤然降临的流量,正在急速重塑这座鲁中小城的每一根毛细血管。
“五一”期间,山东淄博,包括牧羊村烧烤在内的多家烧烤店因为超负荷运转,不得不发出通知,实行轮休。 (视觉中国/图)
“进淄赶烤”
“疫情三年,没好好休息,也没怎么接触过淄博那种接地气的路边文化。”来自辽宁的慧静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疫情防控优化调整之后,工作和生活骤然轻松,2023年“五一”假期,她特别向往人间烟火气。
没有提前做攻略,节前一个寻常傍晚,她和丈夫收拾行囊,决定第二天自驾前往淄博。“大不了就在车里睡,赶着热闹去,别给自己留遗憾。”出发时,淄博酒店客房数量已经告急。
一路畅通无阻,她看到不少私家车在车屁股挂上横幅——“进淄赶烤”。吃吃喝喝一番后,夫妻俩在淄博找了个停车场,将后座的椅子放倒,直接睡在后备箱里。
“除了腿有点难以伸直,一切安好。”慧静回忆,凌晨两三点的淄博,仍然时常响起喇叭声,但疲惫的夫妻俩很快入眠,直到早上七点被炙热的阳光晒醒。
不少淄博商家采取临时措施,试图缓解游客住宿之困。拥有10家分店的连锁足浴馆提供夜间免费住宿服务,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每家分店有十余间套房,每间房两到三张床,“五一”期间全约满了。
淄博商厦、新玛特购物广场推出免费帐篷租赁,其中淄博商厦的20顶帐篷系临时采购。4月29日假期第一天,一位网名叫“咕嘟”的大学生原本打算在淄博的海底捞火锅店借宿,得知预约已满。他转而投奔一家网吧,晚上11点到达时,包厢已经住满外地大学生,他在软椅上将就了一宿。
大学生是疫情之后觅寻市井繁华的探路兵。在淄博烧烤走红的众多溯源当中,大学生“报恩之旅”的说法最富戏剧性。
“确实有这么回事儿。”山东大学大四学生任璐瑶第一次触摸淄博是2022年4月,学校出现混检阳性,她和同学被转移到淄博的方舱集中隔离。
那是一座第一次投入使用的方舱,设施齐全、整洁干净,为了方便学生上网课还装上空调,开通Wi-Fi,“鼠标没电池了也会有人专门帮忙买”。任璐瑶在淄博生活了5天,离开前,有学生提出想尝一尝淄博烧烤,当天便如愿以偿。
“大学几年也没怎么出去转过,临毕业,大家说想去淄博看看。”2023年春天,任璐瑶再游淄博,烧烤已经有了热度,所到之处顾客盈门。不过,可能是心境不同,她还是觉得“方舱那一顿吃着更香”。
2023年4月30日,“五一”假期第二天,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来到淄博,到处能看到“进淄赶烤”的车辆。 (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图)
随行就市
当烧烤热潮降临淄博,原本在张店区水晶街开韩国烤肉店的周小喜把握住了此生难得一遇的商机。
“睡不着觉,琢磨了好几个晚上。”40岁的周小喜留着短发,她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4月中旬,眼瞅着淄博烧烤日益火爆,她和丈夫开始考虑转型。
从事餐饮行业多年,周小喜很快琢磨出淄博烧烤的门道。韩式烤肉提供新鲜食材在餐桌上烤,按客出单;而淄博烧烤根据串数计价,后厨大师傅将串炙烤到七八分熟,再上餐桌让客人用小炉继续烤。“韩式烧烤客单价高,淄博烧烤更接地气,有钱人可以吃,老百姓也吃得起。”
说干就干,她买了炉子,新招员工,店门口换上崭新的招牌——特别加上“淄博烧烤”四个大字。只用一周时间,周小喜的烧烤店就开门营业了。
她没想到,开张后最大的困难竟然是缺小饼。小型炭炉、小卷饼、小葱是淄博烧烤的“灵魂三件套”,周小喜说,小饼卷葱、卷串是淄博独有的吃法,小饼全靠当地供应,无法像猪羊牛肉那样从外地调货。
“你向我借饼,我向你借饼,相互帮忙。”开业第二天,周小喜就向两家店借了60包小饼,靠同行帮衬赶上烧烤热潮。
不仅餐饮行业人心思动,淄博各行各业都开始随行就市,打起新的盘算。
“五一”长假期间,淄博热门打卡地八大局便民市场日待客量超过18万人次。5月1日,北门巷子里一家推拿理疗店,老板樊奇在巷子口支起桌子卖网红小吃炒锅饼。锅饼6元一盒,每买两盒,可以免费寄存行李,“全都是大学生,拖着箱子逛嫌麻烦”。
“一半赚钱,一半算做公益。”樊奇说,在八大局如织的游客中,“特种兵旅游”的大学生是主流。在他身后,密密麻麻几十个行李箱,参差错落地摆在路边。
樊奇还在寄存行李和卖锅饼的摊子上开辟出快递收发点。“五一”期间,八大局发快递一律七折优惠,他找了一名快递小哥合作,“(旅游)总要买点特产,在我这就可以直接发货了”。
淄博的宝妈群体也借势开始自主创业。苏英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平时除了带娃、做家务,最大爱好是临摹山东临沂籍书法家王羲之和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的《乙瑛碑》。她意识到淄博火了,是因为近期频繁搞接待,“外地朋友、同学要过来玩,我陪他们排队,一天吃好几顿烧烤”。
苏英自制了一批木扇,用自己写的书法作品装饰扇面,在八大局的一家“上海服饰”服装店门口销售。贩售机也是自制的——找出家里的收纳箱,用烧红的铁棍烫出一串窟窿。“也赚不到太多钱,主要是有参与感。”
扇子定价10元一把,游客自助扫码支付。苏英接送孩子的时候,手机上就能收到打款。“我就发现,带着‘淄博’两个字的作品,最受欢迎。”
2023年4月30日,山东淄博,八大局便民市场。 (视觉中国/图)
全民支持
在凭烧烤火出圈以前,淄博这座鲁中小城默默模仿着其他城市:中低端服装批发市场叫“秀水街”,最旺的商场挂着“王府井”的招牌,轻工业制品集散地叫“淄博义乌小商品城”,还有一个新兴产业园名为“阿里巴巴数字产业中心”。此外,淄博还拥有“潮汕美食城”和“簋街小食城”,八大局遍地都是“上海服饰”。
突然站上舞台C位的淄博市民,珍惜打在身上的光束。大爷大妈自发穿上“红马甲”做起义工,网吧、电影院开放沙发和座椅收留“特种兵旅游”大学生,公共厕所配备上“安心篮”,一揽子提供湿厕巾、酒精棉片、卫生巾以及肠炎宁。“五一”期间,数万名志愿者走进车站、社区、烧烤点,提供交通、住宿、旅游引导服务。
几个月前,山东蓝翔技校注意到淄博烧烤这一业界新动向,派出师资考察学习,终于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五一”期间,蓝翔技校组建烹饪专业服务队支援淄博烧烤,带队老师王建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报名很踊跃,最后选了几十个学生。”
蓝翔支援队队员分散在八大局附近的酒店和饭店。集合出发前夕,学校培训了烧烤的火候、调料的配制以及上菜、传菜的流程。“几乎休息不了多长时间,劳动量比平常几乎增长一倍,确实需要人手。”
支援队自带装备。淄博烧烤用的烤炉立在餐桌上,需要特制凹槽放置无烟木炭。王建华说,蓝翔技校焊接专业的学生根据这种特殊制式,紧急赶制了一批小炉子。
为了承接天降流量,淄博行政机器马力全开。政府设立淄博烧烤名店“金炉奖”、成立烧烤协会、全市新增21条定制烧烤公交专线,国铁济南局加开24列烧烤专列……淄博甚至在短短20天时间之内,修建起一座占地100亩的烧烤城。
“累倒是也不怎么累,就是得不停回答问题。”在淄博火车站附近的九级村便民农贸市场,几位志愿者正在维持交通秩序,衣服上挂着“市直单位志愿服务”的条幅。这一志愿服务点周围聚集着几家烧烤店,其中,老魏烧烤因为2023年4月中旬接待“愤怒的小鸟”创始人的大驾光临成为网红名店。
“没想到,这里也成旅游景点了。”一位志愿者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游客好奇心很强,除了打听哪家好吃、哪里好玩之外,还非常想知道淄博当地人关于自己城市的看法以及对待外地游客的态度。
淄博迅速修建起占地100亩的烧烤城,图为烧烤城里的宣传墙。 (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图)
新淄博人
福建厦门人梁三寿也被淄博流量吸引而来,但他自认不是游客。
“淄博烧烤火了,说不定志辉也会来淄博吃烧烤。”梁三寿背着一个灰色书包,红底黄字印着“寻儿梁志辉”字样。1995年,他年仅两岁的儿子在村子里被人拐走,28年来,他和妻子曾分头前往多地寻子,虽然一无所获,但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你是来淄博找孩子的,可能在这吃不上一顿烧烤,我请你吃一顿。”一位淄博教师被他的寻子故事打动,宴请梁三寿吃了一顿淄博烧烤。但梁三寿说,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儿子,根本没心思品尝。
在淄博一周,梁三寿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为了让更多人看见T恤和背包上的寻子信息,他在牧羊村烧烤店门口长久伫立,当地人心疼他穿着太少,送来棉衣、毛外套;他到八大局的十字街道来回走动,一位卖牛奶棒的摊主用话筒对着排队游客喊话:只要把寻亲信息转发到抖音,店内牛奶棒买一份送一根。
没有找到儿子,梁三寿带着遗憾离去。在新闻里,也有外来者吃完淄博烧烤,当场决定买房定居。
这座经济中等、常住人口近年呈负增长的小城,借着烧烤的热度回暖,吸引来年轻人。
“我女朋友就是淄博人。”梁生旺原本是美术生,2022年毕业后为了生计,跨行到一家新能源企业工作。受到淄博烧烤的流量感召,他重拾画笔创作出以烤串、小炉为题材的水墨画,制作成冰箱贴,在水晶街摆摊售卖。
如今,梁生旺决定在淄博安家落户,成为“新淄博人”。除了恋情因素,他还看重淄博的新能源发展蓝图。
智能机器人行业从业者李国华,把他的事业第二春押注在淄博。在刚刚竣工的烧烤城里,李国华申请到一个展位,展示公司研发的烧烤机器人。
2023年4月20日,山东淄博,李国华展示疫情前研发的烧烤机器人。 (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图)
李国华做了二十多年的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工作,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国内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中心通常设在北京、天津、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但是,他的公司选择把生产基地设在了淄博。
“我们的产品2020年申请的专利,刚好赶上淄博这波市场。”李国华说,除了人工、土地的成本优势,淄博还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配套产业链跟得上。
2019年,国内一家大型餐饮连锁企业打算创立一个烧烤子品牌,他们找到李国华,希望能够提供后厨的全套自动化改造方案。李国华拼上全副身家研发,无奈赶上新冠疫情三年,大型餐饮企业险些倒闭,烧烤子品牌项目被迫流产,李国华也负债累累。
没想到2023年春天,随着疫情结束,淄博烧烤火出天际,一片崭新的蓝海徐徐向他展开。“淄博是我的福地。”
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 南方周末实习生 刘蕾岑 胡怡芹 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