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上海创新创业氛围高涨,2023“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在全市76个分赛点持续开展。本周末,报名参赛的6500多家企业全部路演完毕,其中的佼佼者将参与全国大赛的角逐。
“创·在上海”大赛自2012年启动以来,参赛企业数量屡创新高,近7年报名数持续超过6000家,860余家企业在全国赛中获得优秀奖,一批“硬科技”企业从大赛中强起来。
(资料图片)
今年是大赛三年来首次回归线下路演模式,上海科技型创业企业发展如何?创新创业有哪些新趋势?大热的ChatGPT将给初创企业带来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多家分赛点。从参赛企业的发展模式、选题方向及其对行业的敏锐观察上,不难看出上海初创企业日臻成熟的创业心态。
10人规模小公司专利比员工多
“我们的专利数量比员工多。”在位于张江的莘泽孵化器分赛点,上海世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路演中的一句自我介绍引起了评委的注意。
世脉科技是一家通过挖掘时空人口数据,为公交网线提供优化布局解决方案的企业。在智能交通领域这条垂直赛道上,团队已深耕7年。近年来,城市公交线路的提质增效成了摆在许多城市面前的共性需求,尤其在“双碳”目标提出后,如何在保障市民出行需求的基础上优化公交线路布局、减少碳排放,显得尤为重要。
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创业7年,世脉科技至今仍然保持着不到10人的员工规模,而其服务半径却在逐年扩大,相关产品已在上海、珠海、天津、宁波等十多个城市落地投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公司拥有知识产权40多项,其中已授权的发明专利达11项,软件著作权22件。
“我们没有市场部,全部员工都是技术人员,客户通过口碑获得。”公司创始人张颖说,世脉通过人工智能(AI)算法优化对交通运输进行规划、调度、排班和运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一套独特的算法,不在于人员规模。
记者发现,今年的创新创业大赛上,像世脉科技这样“小而美”的公司越来越多,而这也成为当下创业的一种趋势。事实上,世脉科技对标的就是一家以色列独角兽企业Optibus,今年该公司以90亿元的估值入选《2023·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作为一家公共交通智能优化系统开发商,Optibus的平台已被1000多座城市的运输机构和运营商采用,其中包括英国最大的公共交通运营商。
一位大赛评委对这种“小而美”“专而精”的创业模式很是欣赏。他表示,现在做企业不需要一味求大求全,只要解决一个具体的小问题,将它做到极致,也能撬动细分市场,受到资本的青睐。
从“点创新”走向“面集成”
今年的大赛分为常规赛和专题赛。常规赛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六个行业比赛。专题赛分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四大专题。无论是常规赛还是专题赛,不少参赛企业都开始从单点技术突破(点创新)走向整体系统集成(面集成),这一点在信息技术领域尤为明显。
由上海交大师生创立的点持信息今年第一次参加大赛,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科技公司承担着将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任。“此次,我们的参赛项目是一套装配工艺信息化云平台。”项目汇报人何其昌介绍说,这个平台源自团队参与的一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该项目累计投入超十亿元,如果结题验收就算抵达终点,岂不可惜?于是,团队想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于更多国内制造业企业。
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点持信息将这套国产软件打造成云平台,并设计了低代码和无代码的操作界面。这意味着,不同领域、不同产品的制造业企业,不需要重新编码,就能借助简单的模块化操作为产品装配流程输入软件程序。如此一来,可大大降低制造业装配环节信息化的门槛,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在物联网领域,传感器产品标准不统一、集成难度大是共性难题,但这也为创业团队提供了发展空间。此次参赛的舒谦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模块化控制平台,破解不同品牌传感器无法沟通、兼容的痛点,通过集成创新解决行业共性问题,加速万物互联。目前,这家年龄不到3岁的企业已实现盈利,且年销售额增速达15%,前景颇为看好。
生成式AI成为无法回避的竞争者
“如果ChatGPT和你们做同样的工作,你们有什么优势?”参赛路演中,上海胤行科技有限公司遇到了创业导师的“灵魂拷问”。
胤行科技是一家从事移动App设计开发性能优化的企业。虽然创业导师认为他们的技术不错,市场也广,但是类ChatGPT技术和产品的不断涌现,成了企业未来发展绕不开的问题。事实上,在今年的大赛中,生成式AI成了网页生成、软件开发等企业无法回避的“竞争者”。胤行科技表示,团队也注意到了ChatGPT对行业的影响,但在提出问题、交流沟通、细节优化等方面,人类仍然具有明显优势。
在ChatGPT面前,相比于创业企业的“竞争压力”,培育创新种子的孵化器看到了提升服务的潜力。作为大赛分赛点之一,新慧谷科技产业园总经理祁海帝说,创业服务的最大难点在于琐碎,大到公司股权如何分配,小到会议室桌椅如何配色,不同创业者各有各的需求。为了更好服务创业者,园区配备了“小秘书”与创业者“一对一”对接。有了AI语言大模型的助力,可以让沟通更便捷、更顺畅,“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有望升级为更为高效的“一对多”模式。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